免費論壇 繁體 | 簡體
Sclub交友聊天~加入聊天室當版主
分享
返回列表 发帖

四无量心,即是成佛的心

四无量心

四无量心是指佛教四种广大的利他心,是自相续生起真实菩提心正确无误的因。“为诸众生除无利益,是名大慈;欲与众生无量利乐,是名大悲;于诸众生心生欢喜,是名大喜;自舍己乐施与他人,是名大舍。”这四种发心的对象范围广大,无边无际、没有穷尽;发心的功德不可计量,善根深广难思,所以称为无量。

慈庄严故,于诸众生不起恼害。

慈,为与一切众生乐。对于一切众生,哪怕是曾经的冤家仇敌,哪怕是想要加害于自己的人,都能平等无别地施予慈心,永不生起伤害有情的想法。佛教所谓的“无缘大慈”,即不讲任何条件的慈爱他人。世人给予他人帮助时,往往会在内心反复计较一番再决定是否帮助,是否施予慈心。而在菩萨的心目中,一切众生都是平等无别的。众生与众生是平等的,众生与自己也是平等的。没有谁会有心伤害自己,没有谁不是处处为自己着想,如果我们真正认识到自他不二,认识到自己和众生之间本无差别,自然就会处处替众生着想,自然也就能够给予众生全部的、由衷的慈心。

悲庄严故,悯诸众生常不厌舍。

悲,为拔一切众生苦。时时对有情生起怜悯和关爱,日复一日,年复一年,从无厌倦。所谓的“同体大悲”,是将众生和自己视为一体,众生的痛苦,就是我的痛苦;众生的需要,就是我的需要。《维摩经》中,有人问维摩居士因何患病?居士的回答是:“以一切众生病是故我病。若一切众生病灭则我病灭。”因为众生处于病痛中,所以维摩才会生病。一旦众生的病痛消失,他的病也将随之痊愈。菩萨待众生,如同母亲对待病中的孩子,哪怕是再大的痛苦,也宁愿由自己代替孩子承受。如果可能,甚至愿意付出自己宝贵的生命。

喜庄严故,见修善者心无嫌嫉。

喜,为见人行善或离苦得乐,深生欢喜。通常,人们往往会因执我而产生嫉妒,因为这一障碍,很难发自内心地随喜他人。而修习喜无量的菩萨,对于一切善行及其实践者,都会生起由衷的、发自内心的欢喜,就像对待自己所取得的荣誉和成就那样。随喜,不仅体现在语言上,更要发自内心。在心口合一的基础上,还要进一步落实于行动,以实际行动随喜有情的善行,才是完整、全面的随喜。

舍庄严故,于顺违境无爱恚心。

舍,为怨亲平等,不起爱憎。对亲人和冤家一视同仁,对顺境和逆境不起分别,不起爱憎,以平常心处之。并将这一心态扩展到一切环境、一切众生。凡夫对现世的父母亲友等自方的有情极其贪著、对怨敌等他方的有情嗔恨难忍,这实际上也是未经观察的过患所造成的。事实上,现在的这些怨敌,在往昔的生生世世当中也曾经做过自己的亲友而互敬互爱、和睦相处、共同维护,所做的饶益也是无法想象的。而如今被当作亲友的这些人,在以往的生生世世中,有许多也曾经成为自己的仇人而加害过自己。

往昔佛在世时,提婆达多好吃酥腻食物,头痛腹满,受大苦恼,不堪忍受,呻吟称念:南无佛,南无佛!那时佛在其住处禅定中,听到此声音,即生慈心,以神通力至其住处,手摸提婆达多头腹,授予盐汤,令其服饮,得到病愈,而提婆达多叛佛害佛,佛不记冤而救之,以慈使其乐,以悲拔其苦,以其痊愈而喜,不分冤亲而平等救治,即是舍。

传统上,四无量心的训练是从“舍”开始。“舍”是慈悲心的起点和基础。如果做不到这一点,慈、悲、喜都不可能达到无量。因为,只要我们还存在好恶之别,就不能达到无限的心行。

四无量心你中有我,我中有你,彼此涵盖,融会贯通。慈悲、喜乐若不是以平等心为基础,则不够清净;平等心中若没有慈悲、喜乐,就会变得冷漠和无动于衷。在自相续中还没有生起四无量心之前必须精进观修,如果为了容易理解而将四无量心的意义归纳的话,可以包括在心地善良当中,所以我们随时随地要始终如一地修学心地善良。如果怀有一颗善心,那么身体所做的事和口中所说的话都会成为善法,如果心存恶意,那么尽管表面上似乎是善行,实际上通通成了恶业。

如果经常修学心地善良,那么不但今生的一切所愿能称心如意,受到白法方面天神的保护、蒙诸佛菩萨的加持,一切所作所为成为善法,而且临终时也不会感受气息分解的剧烈痛苦,后世还会获得人天果位,究竟现前圆满正等觉的果位。


收藏 分享
分享到: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
普度众生,救苦救难。

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