免費論壇 繁體 | 簡體
Sclub交友聊天~加入聊天室當版主
分享
返回列表 发帖

消费者们是如何被洗脑的?

免费测血压、鸡蛋“白给”、旅游“白送”,这样的保健品营销点似乎已成为社区菜场周边的“标配”,真有免费的午餐吗?其中有何猫腻呢?

一款成本价三四元的进口营养片,经过“温情营销”,可以卖到五、六百元,老年保健品骗局屡屡曝光,却依旧持续不绝,原因何在?

11月30日,记者跟着上海市人大财经委一起突击暗访了老年保健品市场。


暗访地点


消费者:这里比医院好

徐汇区百色路的某生活体验馆,不到五十平米的屋内挤满了前来体验保健项目的消费者。艾灸凳、负氧离子仪、脚部按摩器等设备最为抢手,已被全线占用。


张贴在体验店门口的广告


很多老人对人大财经委执法检查组人员表示出对这种模式的欢迎,纷纷现身说法:


“我每天来,一个月只要三十元,可以体验这么多保健项目,很划算。”


“我以前失眠,现在每天到这里理疗,失眠好了很多”,


“这里有很多老年人聚在一起聊天,很热闹,体验项目价格又不贵,比在家打麻将好。”


据说能治疗失眠的能量脉冲仪


还有一些老人向记者热情地“安利”:“这里的眼贴膜很有效,贴了以后,眼袋也小了”,“这款按摩仪能治腿脚病,你要不要试试看。”


当看到执法人员约谈经营者,有消费者主动上前介绍,“这里有人讲解养生知识,你去医院,医生没那么耐心,毛病也不一定能治好,这里的理疗项目坚持做,病好了不少。”


△检查组成员在查看产品批号


在光临体验馆的常客中,也不乏一些高知群体

85岁的张奶奶告诉检查组人员,她退休前是山东大学的教师。为了治疗静脉曲张,她在工作人员的推荐下购买了一款每瓶售价500元的细胞营养液。


“用下来感觉不错,我每天坐两站公交车到这里”,张奶奶透露,她每年花两到三万用于购买保健品。


检查组人员发现,这种滴液属于植物饮料,每瓶仅30ml,其主要成分为米、醋和红藻,号称能实现细胞修复,但是其外包装上既无“国药准字”等批号,也没有“保健品”专用标志。


售价600元的植物饮料


当执法检查人员问道,在这里买过贵的东西吗?会担心受骗上当吗?


一名消费者指着服务人员说,“他们很贴心,不是你们想的那样。” 


走出体验馆,一名执法检查组人员说着打开手机,开始在购物网站上搜索同款治疗仪,“觉得自己也被‘洗脑’了,看上去那个治疗仪好像挺不错”。


记者观察到,体验馆现场处处让人感到“贴心”、“温情”,消费者很难抗拒。


标价898元的电子口罩


“广受好评”的艾灸凳


代表:温柔陷阱为何能走心?值得反思平时舍不得吃、舍不得穿的老年人,为何会掏光家底购买保健品?消费研究专家刘波认为:

一方面,与老年群体的心理特征有关。老年人出于不给子女添麻烦的责任感,极其重视身体健康,而且,老年人的心理模式往往倾向于依赖感性而非理性,“老年人更在乎,我的感受是什么,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保健品能够起到安慰剂的效果。”


另一方面,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,老年人的消费观也发生较大变化,钱袋子更鼓了,对年轻、健康的渴望更加强烈,促使更多非理性消费的发生。


“保健品欺诈虽然是一种温柔陷阱,却让人难以抗拒,其中的原因值得我们反思,”曾在某保健品营销站点“卧底”的市人大代表朱如安举了个事例:


一名老人想倒杯水,刚要起身,服务人员就把茶水端到了他面前。老人说,儿子、孙子也没有对我那么好。



“老年人生活单调、内心寂寞、渴望慰藉,这种温暖服务虽然以营销为目的,却能精准地契入老年人心理需求。即使知道是受骗上当,老人也非常乐意掏钱。”


朱如安认为,老年人深陷保健品骗局,其背后折射出的是社会为老服务的缺失,他指出,这不仅是消费者权益保护的问题,更涉及到老年人权益保障,不仅仅是工商、食药监等执法部门的责任,更需要民政、老龄委等各部门齐抓共管。


揭秘:成本三四元售价五六百

拿到货须“三步走”

低价养生理疗,免费传授保健知识,乍看之下,这种营销模式似乎并无猫腻。问题是,商家从何盈利?

上海市消保委副秘书长唐健盛在执法检查座谈会上指出,保健品产销链已演变出了环环相扣的产业分工:


为了应对执法部门,保健品营销的商业模式也在不断演变、升级,现在的模式是,分布在社区的营销点,只负责保健品的体验和展示,不进行实物销售。接着,举办旅游或讲座,其实是产品推荐会。当你被忽悠进而对某款产品感兴趣时,他们会告诉你,该产品在这里买不到,我给你一张优惠券,你可以到指定地点购买,最后,才是销售环节。


这种分步走的模式把虚假营销和实际销售分开,给执法监管带来很大难度。即使执法部门花费大量精力,查处了一个营销窝点,也只是整个产业链中极小的一部分。


在近期查处的一起案例中发现,一款进口价0.5美元的营养补充剂,进口商申请保健品批号后,将其变成一款国内保健品,批发给零售商的价格是十几块钱,而到终端消费者手上的价格是一瓶600元。类似这样成百倍暴利的情况在保健品行业内并不在少数。


上海市消保委副秘书长唐健盛


执法人员:证照齐全取证难
保健品欺诈为何屡禁不绝?是职能部门的监管缺位吗?

“保健品监管的难点之一在于,缺乏有效的执法手段,”徐汇区长桥街道市场监管所所长于凯谈到,在工作中他们发现,相关经营企业通常是证照齐全,所售保健品大部分也有正规批文,既不是三无产品,也不是假冒伪劣,表面看,并不存在违规违法。“在与执法部门的长期对抗中,你很难抓到他们的把柄,”于凯也反映,在不少案例中,保健品企业往往在一个区举办推介活动,而在另一个区进行销售。由于涉及跨区域执法,基层执法人员往往权责有限。


市工商、食药监、公安部门负责人透露,在实际工作中,涉及老年保健品的投诉数量很少,而在相关投诉案件中,通常是子女维权,老年消费者出面指证的少之又少。而此类营销通常不提供发票收据或者提供无效收据,难以确认被诉对象,因而很难对违法企业进行处罚。



“保健品骗局之罪,更多在于暴利和虚假宣传。关键的问题是,现有的规则、制度如何去制约这种暴利的商业模式?”唐健盛指出,由于保健品的性能、效用很难衡量,即使明知道虚假宣传、价格虚高,也难以发现有力证据。对此,行政部门能够采取的措施非常有限,这也是为什么保健品骗局持续多年且愈演愈烈的原因。


律师:民事法律关系中公权力难插手
为保健品欺诈定罪,法律法规是否有招?

市消保委委员、律师江宪认为,在保健品监管中,要厘清几种关系:一种是民事法律关系,比如消费者就某样保健品进行投诉,是个案处理;另一种是行政法律关系,比如虚假宣传、无证经营、成分非法添加等,应由工商、食药监等政府部门处理,是集体案件处理;还有一种触及刑事责任,则由公安机关处理。


“如果消费者没有提出投诉,或者说,一个愿打一个愿挨,在民事关系领域中,公权力无法出手。公权力只能在行政法律关系领域行使。”江宪指出。


“针对会销模式,目前,我们还没有较好的法律制约手段,唐健盛指出。会销,即会议营销,是保健品营销中的常用手段,其本质在于通过集体式“洗脑”,使老年人相互感染,在群体中制造强烈的购买欲。“在法律上,这种经营模式尚未被认定为非法,”唐健盛建议,对这种极具负面效应的营销方式,应加以特定的规制。




虽然外面的世界很危险,

但是不用怕!

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份

老年保健品营销骗术大全









记得回家提醒家中老人

天下真的没有免费的午餐

小恩小惠背后往往暗藏玄机

送鸡蛋、送食用油

其实都是“鱼饵”啊

购买养生食品

务必要到正规医院或药房

在听取了专业人员意见后进行购买

以免上当受骗!


其实,老人最需要的还是家人

特别是儿女的陪伴

这比任何灵丹妙药都好用

所以,有时间

就回家多陪陪父母吧




收藏 分享
分享到: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
普度众生,救苦救难。

返回列表